以前一提起90后,就给他们打上脑残、非主流的标签。现在一提起90后,标签变成了“尬聊”、“日常恐婚”、“日常恐孕”……品牌可以用这些90后经常讨论的话题做些什么呢?
-
-
前不久,台湾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地区。有些台湾歌曲里的歌词、MV,一路见证了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一起来看看吧!
-
常听营销人说起工作中的一些痛点,像是对品牌定位困扰,对策略缺谋少断,对传播没有灵感等,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多半要归因于缺乏有效的用户洞察。那么,用户洞察究竟是什么?
-
创意不是天马行空,创意的起点是“洞察”。但是,不少人脑暴创意时,“洞察”往往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我们不妨聚拢“洞察”,看看这三个经久不衰的洞察点,是如何让创意历久弥新的?
-
"有嚼头"的文案不仅新奇,并且总能识破人们内心的小九九,戳破一些小阴暗,让消费者感慨"还是你懂我啊",下次再遇到相似境况时就会想起你,产生记忆点,进而提升对品牌和产品的兴趣和好感度。
-
一个好的slogan,除了要与产品紧密相关,还需要做到简单、易懂、易读、易记。就比如,到“神奇的网站”,你就能立马想到58同城;说到“滴滴一下”,你就能接出“马上出发”...
-
过去一年我接触了两个三观特别正的品牌,其在自媒体运营上的做法让我觉得很舒服,最重要的是,从他们的实践上我看到了同类。一直以来让我忐忑的自我观点,从此变得不自我了。很多想法我现在更坚定了……
-
做广告营销的第一命门就是消费者洞察。这个词已经说了很多年,有很多文章资料文献在讲到底什么是洞察,什么是观察。那么,我问自己,过年的洞察到底是什么呢?
-
学会洞察,真的可以一分钟一个神文案。而文案的洞察,洞察的是人性。人性是包括但不局限于虚荣、嫉妒、自卑、贪婪、吝啬、虚伪、惰性、懦弱、淫欲等,这些与生俱来的人格缺陷。
-
我们在得出策略、脑暴创意前的“洞察阶段”,总会习惯性地去搜集、分析“用户痛点”。不少企业营销传播方案里,最前面几页也会列出“用户痛点”。然而,这些“痛点”是真痛点,还是假痛点?到底什么是“用户痛点”?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