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讲透企业家IP

12小时前 快速评论
商业的本质在提效,企业家IP是有效杠杆。
作者|藏锋
来源|策略人藏锋(ID: clrcf2020)


企业家IP的标杆案例非雷军莫属,在小米造车板块做到极制化体现。

而要真正要理解透雷军这个案例,需要具备五大核心要素:

一是懂经营懂战略,不然只能管中窥豹不得要领。

二是深耕新能源车行业,不然很难理解小米生态和小米造车每个动作的其中深意。

三是必须要有用户思维,否则寻不到痛点找不着杠杆。

四是一定要懂内容懂流量,否则只能干谈主义无法落地。

五是最好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家IP,否则没有实战体感,终究也只是蜻蜓点水雾里看花。

隔行如隔山,隔领域如隔山。企业家IP是一盘企业经营大棋,躬身入局,方能破局。


我今天来分析企业家IP,刚好契合了以上五大要素。

一是过往为百亿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以及千亿级城投国企做过战略咨询。

二是对新能源车板块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做过深度研究。

三是在3个月内试驾了100多台新能源车,写了20多万字试驾笔记,并且还在持续深度研究中。雷军为了造出用户真正想要的车,3年试驾了170多台车,整理了20万字笔记。大佬这么忙都可以做到这个程度,那我也觉得自己也可以。

四是我写了60多万字公众号原创文章,图文全网阅读8000万多人次。小红书爆文率30%多,快速实现内容从0-1,从1到10的商业化变现。

五是我可能算是一个微型的企业家IP,不论是toc卖产品、tob做服务、为其他产品带货和人脉链接都拿到了一定的结果。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接下来,我会系统分析企业家IP的底层逻辑和核心要点,希望能给到你一些灵感。

文章目录:

1. 什么是企业家IP?

2. 为什么要做企业家IP?

3. 如何做企业家IP(以雷军为例)?




什么是企业家IP?

企业家IP=企业家+IP,我们拆出来进行理解。企业家分为两种:

一种是幕后低调型,更关注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他们低调务实,很少抛头露面,属于是单向发力。

而另一种则是台前杠杆型,主动站上台前,将个人故事和价值观与企业绑定,是四两拨千斤和千斤拨亿万斤的逻辑。

所以我们对于企业家IP的定义如下:

企业家本人,有意识地将其独特的个人特质,如奋斗故事、创新思想、价值理念、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打造成一个具有高度辨识度和情感吸引力的“人格化品牌”。

并通过持续一致的内容输出,与消费者建立深度信任关系,最终把这种影响力赋能给企业。


为什么要做企业家IP

商业的本质是解决效率问题,企业家IP则是有效杠杆。

当企业和用户的博弈关系开始转变时,企业要做的是顺势而为,用杠杆做增长。

1. 解决信任的问题

无信任不交易,更稳固的交易是关系的建立。

交易是冰冷的,信任是一种偏爱,偏爱降低决策成本和提升复购率。

信任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1)人格化背书

信任产品是基础,信任人抬高上限。

企业家的实名站台,本身就是用自己的专业、履历和声誉为产品和品牌做担保,这种人格化背书力度更强。

2)降低决策成本

当用户认可一个人,就会爱屋及乌默认“这个人做的产品应该不会差”,从而跳脱出繁琐低维的比参数和比价过程。 

3)建立情感链接

企业家通过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故事,与用户建立的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基于认同和欣赏的情感链接,这是品牌忠诚度的极致化体现。

2. 降低营销成本

当今流量成本极高,企业家IP是兼具低成本和高价值的“超级流量入口”。

企业家IP应该成为企业与消费者链接的桥梁,提升营销效率。

1)自有媒体发声成本较低,做精耕细作而非大开大合。

2)内容信任度高,有血有肉的人比看起来冰冷的企业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品牌人格化的最终形式,便是用具体的人来直接表达。

3)企业家需要有极强的用户思维,要从卖方思维转变为买方思维。很多企业只关注两点,是什么和做什么,而很少关注用户真正要什么,这就是黄金圈法则的两种思路。

企业思维讲what和how,用户思维讲why。用户关心的不是你的自说自话,而是什么与我相关,你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要的不是企业的“你觉得”,而是自己的“我想要”。

3. 解决溢价的问题

企业家IP能为产品赋予超越其物理功能之外的附加值,从而支撑更高的品牌溢价。

溢价是让用户从“为功能交易”,升级到“为意义和向往付费”。

1)情绪价值

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价值,还有企业家所代表的品味、梦想、精神或生活方式。这种“情绪价值”和“精神满足感”是用户愿意支付溢价的核心原因。

2)故事价值

一个好IP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煽动人心的故事。无论是奋斗史、创新史还是愿景史,这个故事都组成了品牌资产的一部分,让产品变得有差异。

3)圈层价值

有时用户购买了某种特质企业家的产品,实则也代表了一种身份认同,是进入特定“圈层”的社交货币。

此时不是单纯地用产品,而是在践行某种价值观。当用户开始谈论价值观的时候,产品已经具备了更高维的价值了。

4. 做资源的链接

企业家IP自带向心力,汇聚内外部关键要素。让企业从孤军奋战,到多方托举。

1)人才资源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顶尖人才更愿与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企业家开疆拓土。企业家的愿景和魅力是吸引核心人才的重要杠杆,招的不只是员工,更是拥趸。

2)资本资源

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投人。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更容易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本弹药。同时在广大股民的角度,也是同样逻辑。

3)产业资源

无论是供应链、渠道商还是合作伙伴,都更愿意与一个有影响力、有人格魅力的企业家合作。

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比价红海,从而为企业争取更优质的合作条件和发展空间。

5. 构建企业独特的护城河

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家IP是企业最独特、最难以被复制的竞争壁垒。

护城河是当所有外在优势都可能被超越时,那条深植于用户内心的、不可逾越的认知防线。

1)形成独特性

竞争对手可以模仿你的产品、复制你的模式,甚至挖走你的员工,但他们永远无法复制企业家独特的个人经历、性格魅力和价值主张。

2)占领认知高地

成功的IP应该要占据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关键词/关键句。

比如雷军=用户思维+劳模+恰到好处的笨拙+一本正经地搞笑+不明觉厉地讲解+人生逆袭+专注极致口碑快+Are you ok等等,这些关键词又可以反哺到小米(汽车)。

3)提升粉丝粘性

围绕IP建立起来的粉丝社群,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和排他性。

当前业务可提升复购,创新业务可拉高基本盘,同时又让粉丝变成一个个免费且有效传播的载体。

6. 危机缓冲

在危机发生时,长期积累的IP信誉可以为企业提供缓冲空间和回旋余地。

危机缓冲是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和危机时,用过去积累的“信誉资本”兑换来的宝贵时间与谅解。

当然,如果动摇了企业家IP的根本人设,反噬效果则会加倍。

1)信任储蓄

长期好形象的保持,可为危机出现时提供缓冲空间,给予解释和补救的机会。

2)直接沟通渠道

在危机发生时,企业家可通过自媒体渠道,第一时间直接、真诚地与公众对话,解释情况、表达歉意、公布解决方案。这种“企业家直面”的方式,远比冷冰冰的官方公告更能平息舆论、挽回人心。

3)舆论引导

忠实的粉丝群体在危机时刻会自发地为品牌辩护,形成一道舆论的保护屏障,对冲负面信息的冲击。


如何做企业家IP(以雷军为例)?

战略就是以终为始,做企业家IP的目的在于反哺企业,如果这个标签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

甚至有的人还反着来,怎么伤害企业怎么来。

打造企业家IP,不是单纯地对着镜头把平时的说话都搬到账号上,而是与企业战略深度绑定的一把手工程。

其本质是把企业家这个最典型最核心的无形资产,进行战略性地“产品化”和“资产化”。

很多企业家IP很容易搞成东施效颦,既浪费了企业家的时间精力和心力,也为难了创作团队,最终还消耗了企业资产。

主要在于一是没有策略,二是想要偷懒。四不像的企业家IP,真是为难了台前和幕后的人。

真诚才是必杀技,适合才是最好的。

雷军本人不可复制,但其背后的企业家IP运营策略,倒是值得我们进行参考借鉴。

参考标杆案例的思路在于,在共性中结合个性,不是一味模仿东施效颦,而是参考策略进行有效补充。

我们总结了打造企业家IP的三步法:人设定位+叙事逻辑+沟通策略。

在内容输出之前,先要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符号。

1. 先定人设,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发挥杠杆效用。

雷军把造车当成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这不只是冰冷讲小米生态中造车的故事,更是造车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

也不只是单纯的新赛道拓展,而是一场赌上终身荣誉的封神之战。

新事物用户关心这个企业的确定性和行业的确定性,那雷军就拿过往几十年积累的荣誉来作为担保,给用户、供应链、资本市场吃下一粒定心丸。

你甚至把小米造车的意义类比为蜀汉的六出祁山(《三国演义》),雷军和诸葛亮都是兢兢业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有时候看一件事不只是事本身,还有背后的可贵精神,带着伟大愿景叙事更有力度。

在造车这件事情上,雷军没有用新的人设,而是把过往人设做最大化表达。

最后一次创业,为小米汽车而战。

1) 劳模如雷军

在路测层,老板以身作则,高管纷纷响应。雷军从北京到上海1200多公里,15个小时,全程一个人开。小米高管们参与测试,累计里程超过10万公里。

上行则下效,老板亲自下场,高管必然高效跟进。高层无体感,何来洞察之说。

在友商产品研究和用户洞察层,3年试驾170多台车,整理20万字试驾笔记。长期泡在工厂和测试场地,对细节死磕到底。

2)顶级产品经理思维

我看了N场新能源车发布会,绝大部分企业的老板和高管自说自话,说了一堆话,就是不说人话。

只是从企业的角度一味说是什么和做什么,但用户要的是为什么,我为什么买你呢?是无聊的官方话术,而非体感型的用户语言。

顶级产品经理思维=洞察隐性痛点+翻译用户价值。

这个公式在su7的发布会上得到极致化体现。

洞察隐形痛点。

因为电车地台较高和做出颜值,全景天幕是常态。夏天暴晒被用户吐槽,很多品牌认为就是必然牺牲,一些官方也有遮阳帘,然后还有更多第三方的遮阳帘,安装和拆卸都有点繁琐。

这是一个小场景,但是一个大痛点,车企觉得是非此即彼。而优秀的产品经理找的往往是抱怨最集中,但往往被同行忽略的地方。

翻译用户价值。

一般同行会这样说:我们的天幕玻璃采用了三层镀银工艺,紫外线隔绝率99.9%,红外线隔绝率99.1%。 这是工程师语言,冰冷且无感。

雷军说的是:我们这块玻璃,在做到高透光的同时,又能把绝大部分的紫外线、红外线都挡在外面。夏天坐车里,既能享受通透的视野,又不用担心被晒黑、被烤热。

他甚至会用更生动的比喻,比如“这相当于帮你涂了防晒霜,还打了遮阳伞”。

这种表达,就是顶级的“价值翻译”。他把复杂的技术参数(镀银工艺、隔绝率),直接翻译成了用户能瞬间感知到的、切身的“体感福利”(不晒、不热、视野好)。

他卖的不是玻璃,而是在炎炎夏日里,一份通透又清凉的“体面”与“从容”

3)恰到好处的笨拙和溢出屏幕的真诚

雷军从来不用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形象示人,他的语速有时急促、表达略显紧张,偶尔还带着一点“程序员式的木讷”。

但正是这种带有真实“瑕疵”的表达方式,让他区别于那些油滑、自带包装感的“商业偶像”,反而显得更加可信、接地气。

这是一种策略性的“非完美”,在情感上拉近了与普通用户之间的距离,打破了“商人唯利是图”的刻板印象。

千亿总裁但平易近人,而雷军巧妙地呈现出一种“努力打拼的中年人”“背水一战的老兵”形象。

他说自己压力大、说这是人生最后一战,甚至在发布会现场长鞠一躬。

这种“把自己当普通人”的表达方式,弱化了精英身份,强化了奋斗者人设。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老板”,而是一个“还在为梦想拼命的中年人”,这有效化解了大众对“富人”的心理隔阂与情绪敌意。

略有装的成分在,但根源在于自身基因,不然很难装下去,用户也很容易看出来。

这种“看似笨拙却极有策略”的表达,以及毫不掩饰的情绪真诚,让雷军的形象跳出了传统企业家的公关人设,形成了强烈的个性认知,也为“小米汽车”注入了独特的人情温度。

2. 叙事逻辑,用煽动人心的方式叙事

雷军的叙事策略,是将造车这件商业大事,导演成一部由他主演的、全民追看的“商业大片”。

“这一回,我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我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

1)主线故事:“人生最后一战”

他设定了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其核心要素包括:

起点:51岁功成名就后,押上全部声誉的悲壮出征。

冲突:直面“血海”般的市场竞争和内外部的巨大压力与质疑。

高潮:将发布会打造成“连续剧大结局”,用销量引爆市场情绪。

梦想:为年轻人打造“梦想之车”,并完成“人·车·家”的生态闭环。

2)日常叙事:三大内容支柱

通过日常内容,让宏大叙事变得可信、可亲。

专业内容,建立权威:通过亲自讲解硬核技术、对标顶尖产品、解读行业趋势,快速将自己塑造成“汽车行家”。

工作内容,展现投入:通过分享测试过程、工作细节和团队奋斗,全方位印证自己的“劳模”形象和“All in”决心。

生活内容,拉近距离:通过坦露压力与脆弱、展现“车迷”心态、维持亲民形象,打破“富豪”光环,与用户建立情感共鸣。

3. 沟通策略,找到高杠杆的沟通方式

雷军的互动策略,是将一次商业发布,调度成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会事件。其核心打法有三:

1)集中阵地:将微博和视频号作为“个人主场”

信息掌控官方信息、辟谣、进度由其个人微博首发,掌握绝对主动权。

舆论控场通过微博“吹风”和探讨,有效进行价格预热和预期管理。

亲密主场将微博打造成直接对话用户的“客厅”,而非高高在上的“官方广播站”。

2)真诚沟通:用“朋友的语言”代替“CEO的官话”

分享心声多用“我压力巨大”这类个人化、情绪化的语言,代替空洞的企业宣传。

用户共创通过投票让用户参与产品决策(如颜色),亲自下场辟谣、写长文“答网友问”,给予用户极致的尊重和参与感。

3)创造仪式:用“高光事件”引爆集体情绪

“封神”发布会通过邀请友商、致敬对手、感恩米粉、深鞠躬等环节,将发布会变成充满格局和情感的“科技春晚”。

“荣耀”交付亲自为首批车主弯腰开车门,将一次普通的交付,塑造成一个充满荣耀感、刷爆全网的传播事件。千亿总裁亲自为我开门,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总结:

在祛魅的时代里,雷军承接住了企业家的“难能可贵”。在个体逐渐被消解的漩涡中,雷军面对面跟用户“平等对话”。

他不是传统的爹味,而是想要的人味。不是所谓的油腻,而是感受到的真诚。不是自说自话的企业思维,而是带着共情洞察的用户思维。

视用户为朋友的尊重,打破品牌高高在上的姿态。让用户听得下去,销量才能卖得上来,品牌才能做得下去。

企业家叙事需要打造一种“时代稀缺性”和“难能可贵性”,超越当下的身体系统和规则体系做表达。

让叙事更有力,煽动更巧妙,人格更动人。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策略人藏锋授权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
0/300
  • 按热度
  • 按时间
    相关文章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