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品牌老化更可怕的是,品牌老登化
主笔|佳佳 文章架构师|拓拔野
来源|甲方财经(ID: jiafangcaijing)
最近,有两个营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个是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点烟花秀“炸山”——尽管品牌第一时间承认错误并承诺配合恢复,但依然阻止不了漫天舆论指责和瞬时股价蒸发;另一个是蔚来CEO李斌驾驶ES8全程吸氧抵达珠峰大本营,本是一次技术展示,却引来“作秀”“浪费资源”的质疑。
表面看,这是两起典型的公关翻车。但往深处想,它们指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品牌还在用“旧时代”的方式,试图打动“新时代”的人?
答案或许不在于品牌“老”了,而在于品牌“老登化”了。
媒介老登化
传播底层逻辑彻底变了
曾几何时,品牌拍一条TVC,请明星、讲故事、砸重金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就能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那是媒介高度中心化的黄金年代。百事可乐集结周杰伦、蔡依林等一众明星打造“蓝色风暴”,可口可乐邀请罗纳尔多、贝克汉姆演绎“快乐足球”——一条片子的制作费动辄数百万,投放预算更是轻松过亿。
但这些预算砸下去,是真的能“打穿”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建立起品牌的全民认知。
那时的媒介逻辑简单而粗暴:占领一个制高点,就能辐射全域。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就是品牌必争的“超级货架”。不需要考虑碎片化,因为观众的注意力本就高度集中;不需要担心触达效率,因为家家户户的电视都在同步发声。
但今天呢?
媒介彻底碎片化、粉尘化、去中心化。用户的时间被无数个App切碎,注意力反倒成了最稀缺的流浪资源。品牌再砸重金拍一条“史诗级TVC”、投传统电视——结果很可能是,钱花了,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不是片子拍得不够精良,也不是明星影响力不再,而是媒介的底层逻辑彻底重构了。
中心化媒介的失效,直接导致大制作+大投放的传播链路断裂。很可惜,仍有一批习惯于旧战场的老登手艺人们,还在沿用这套曾经辉煌的打法——他们不是拒绝创新,而是除了这一招,已经不会别的出拳方式。
情绪老登化
年轻人早已不吃这一套了
过去的品牌叙事,习惯于营造“崇高感”“神圣感”与“距离感”。
攀登一座雪山、穿越一片荒漠、请一位国际巨星……品牌试图通过这些“遥不可及”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理念”与“格局”,它们不只是在卖产品,更是在输出一套值得仰望的生活方式。
但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早已不吃这一套。
他们的反应不再是崇拜,而是困惑与疏离:“你爬你的雪山,跟我有什么关系?”、“征服荒漠是你的事,我明天还要上班。”
品牌越是用力塑造崇高,用户越觉得——你不在我的频道里。
以前可能是自我情绪的向外“打开”,而当下的时代情绪,更多的是“小我主义”的坚定崛起。用户不再渴望被教育,而是渴望被理解;不再向往遥不可及的英雄叙事,而是钟情于真实可感的生活切片。他们更关心的是:品牌是否“与我有关”,是否“懂我的情绪”,是否“能治愈我这一刻的焦虑”。
讲述攀登雪山的坚韧,不如做一只可以放在桌角的解压玩偶,陪伴用户度过一个加班的深夜;请奥巴马代言品牌理念,不如做一个能让用户会心一笑的梗图或短视频,成为TA分享给朋友的那份默契。
情绪底层的变化,决定了品牌沟通的方式必须重构:从“说教”转向“对话”,从“崇高”回归“共情”,从“仰望”变成“平视”。成为用户身边一个懂情绪、有温度、能共鸣的陪伴者。
这才是新时代真正通行的情绪语法。
决策老登化
往往最安全的才是最危险的
品牌老登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决策路径的惯性依赖。
乙方依旧是那批擅长撰写“品牌崇高论”的老牌策划公司,甲方也还是那批习惯于审批千篇一律TVC方案的“成熟”总监。预算申报的流程、效果评估的KPI、内容执行的路径,也全都沿袭着过去十年被验证过、且“不会出大错”的成熟经验。
问题不在于他们不知道新方法的存在,甚至不是不认可新路径的潜力。
而是在“确定性”与“创新性”的天平上,组织本能地倾向前者,再加上新路径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于是,一批又一批“老预算”在季度评审会上顺利过关,一批又一批“老创意”从PPT跃入现实。年复一年,我们依然看到雷同的雪山攀登、荒漠行走、巨星代言。
在宏观经济与消费市场双重不确定的今天,越是保守的环境,越少有人敢押注全新的投放模式、实验性的内容形态、或是真正有风险的沟通语言。
“老方法”成了一道组织心理上的护城河,“老登化”则成了决策者心安理得的安全避难所。
可安全,往往才是这个时代最危险的路径。
甲方财经的思考
预防老登,需要对新时代的真诚理解
品牌老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登化”。
老化是外在的,是产品、视觉、渠道的问题,可以通过迭代解决;而老登化是内在的,是思维、路径、情绪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僵化。
要对抗老登化,品牌需要从三个层面破局:
· 媒介策略上,从“撒网”转向“钓鱼”。
放弃对“全覆盖”的执念,转向精准、垂直、分层的触点布局。内容不求“大而全”,但求“准而深”。
· 情绪沟通上,从“讲故事”转向“造场景”。
品牌不需要再扮演“人生导师”,而应成为用户生活中的“陪伴者”。用真实、细腻、可感知的场景,替代宏大、空洞、疏离的叙事。
· 组织机制上,从“审批制”转向“试错制”。
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小步快跑、快速验证。让年轻的声音进入决策层,让“新路径”有机会被看见、被信任、被放大。
打破它,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对新时代的真诚理解。否则,再大的预算,也救不活一个“老登”的品牌。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甲方财经授权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 按热度
- 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