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经济时代:如何影响7秒消费心智?
文来源|甲方财经(ID: jiafangcaijing2019)
01.
1970年,就出现金鱼的记忆为7秒的说法。随后,谣言被不断证伪,但依然修正不了,大众记忆里这个顽固的认知。
02.
经过互联网40年的信息驯化,尤其是全民短视频的拇指浸淫,这一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在2025年的商业世界里,却阴差阳错成为了全新的隐喻——用户平均VV停留时长确实只有几秒,且每滑动百次短视频仅有数条能被记住,暗合巧妙。
甲方财经将其定义为「金鱼经济时代」。
03.
这种“金鱼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资源在数字时代的重新定价。
当消费者的大脑进化出“信息过滤机制”,品牌的生存法则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广告主在信息洪流中,争夺用户注意力的难度,已达到历史峰值。
强势平台几乎掌控了全部分发逻辑、链路、算法,严密计算最后一个铜板的博弈心理。同时,他们也在自身的商业策略中,有意识地采用类似话术:从“广撒网式曝光”转向“精准穿透式沟通”,从“流量收割”转向“心智深耕”。
这话对不对,肯定没毛病,但总觉得又在“局中局”里了。还是得跳出平台的话语体系,直接站在“金鱼”视角,来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04.
“金鱼”们控制不住自己啊。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前额叶皮层的工作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专注度在下降,而信息处理速度在提升,这种“快进式认知”,使得品牌传统的「线性叙事」被严重弱化了(如TVC)。
不断地滑动切换,导致大脑持续被激活,信息编码效率也在下降,用户的瞬时情绪感知能力被放大,但是24小时记忆力锐减到可以忽略。
叠加更精准的推荐算法,消费者普遍进入“信息茧房”+“注意力疲劳”的双重困境。
05.
叠加一个隐秘的危机。
即“多巴胺成瘾机制”,当用户在短视频中获得即时反馈(点赞、评论)时,大脑的多巴胺会形成神经奖赏回路,这种机制使得用户对品牌的期待值持续攀升,普通的产品展示已无法刺激神经反应,必须通过“超预期内容”(如反转剧情、感官冲击)才能激活多巴胺分泌。
那品牌们该如何应对呢?为了对抗遗忘——品牌注意力工程有四个策略。
06.
策略一:3秒定生死,以快打快以毒攻毒
人类大脑识别图像仅需毫秒级别,但真正产生兴趣至少要3秒,这既是有效心智的极限,也是CTR留存的极限,品牌必须在前3秒植入“钩子”,在3秒内完成“看见-认知-吸引”的前置链路。
通过多维度感官刺激突破大脑防御机制:采用高饱和度对比色,提高视觉冲击力;卡点音效,触发声音系统的条件反射;还有嗅觉符号化、触觉数字化、通感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常规套路,不多赘述。
07.
策略二:新的叙事结构,最小情绪单元
在金鱼经济时代,内容的价值不在于时长,而在于“黏性系数”,要在优质内容和快节奏合体进行创新。
• 微叙事架构:将品牌故事拆解为短时长的“叙事单元”,通过连播形成完整叙事;
• UGC裂变议题:鼓励用户参与内容创作,并进行自发式传播;
• 知识型连续剧:依然通过专业内容建立用户信任,但植入有记忆锚点的剧情和人物;
• 认知反差:通过打破用户预期制造认知冲突,反常识场景引发用户好奇心。
08.
策略三:人格化渗透,拉高情绪极值
人格化渗透需赋予品牌鲜活 “人设”,如用创始人故事传递温度,让用户感知品牌如真实挚友。
拉高情绪极值则要击穿用户心理防线,利用人类对特殊情绪的高敏感度制造记忆点,挖掘情感共鸣点(如怀旧元素),包括引发用户愧疚情绪,让情绪在 “峰值体验” 中突破阈值,使品牌从信息碎片升华为情感符号,最终在用户心智中建立强记忆锚点。
09.
策略四:长效运营,构建“注意力复利系统”。
利用企业微信、小程序等工具构建私域流量池,提高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拉升低成本复购。
通过会员体系对用户注意力进行精细化运营,将用户注意力转化为品牌资产,鼓励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品牌成果,形成品牌UGC内容库,相对降低营销成本。
但这是个复杂工程,战术执行到位的很少。
10.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所言:“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
在这场注意力争夺战中,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将品牌价值转化为用户情感共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体验创新、将流量红利转化为用户资产的品牌。
注意力经济的短期节点:用更刺眼的灯光吸引金鱼;注意力经济的长期终局:让品牌成为金鱼不愿离开的珊瑚礁。
两手都要抓,鱼儿很狡猾。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甲方财经授权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 按热度
- 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