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让公关在中国有了“名份”, 海尔让中国公关开始质变

2020-04-09 快速评论
公关刚刚进入中国,大家认为公关就是“搞关系”,是旁门左道。那是什么时候,什么事件把公关送上正轨的呢?


文|屁啊先生

改革开放初期,公关在酒店行业应用的日趋成熟让中国的公共关系进入了萌芽期。但当时的公关前辈们所做的大多都是迎来送往的“接待型公关”,于是公关就是“搞关系”这种说法应运而生。你想想那时候的人思想多单纯,性格多耿直啊!“搞关系”明显不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尽管公关的价值在那时已经有所体现,但人民群众就是认为我们不正经,走旁门左道。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1984年12月……


第一个国营企业公关部诞生,白云山制药让公关在中国有了“名份”

1984年9月,白云山制药厂设立了国营企业最早的公共关系部,并决定每年拨出总产值的1%作为信誉投资,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虽然预算不多,但一分也是爱啊!至少这标志着公关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不相左,这是中国公关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然后,以白云山制药厂为典型,1984年12月26日,国务院所属的《经济日报》发表了《如虎添翼——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公共关系工作》长篇通讯,并配发了题为《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公共关系》的社论,对如何引进并发展公共关系给出了具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意见。

 接着,《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文汇报》等35家媒体也先后报道或评论了当时公关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看看这个节奏,中央级媒权威定调、党报跟进报道,而且当时还有众多领导、专家、学者关注。这个重视程度,绝对是公关史上不会再有的高光时刻。同时,这也意味着公关在中国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人民群众开始正确、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公关。

 就这样,白云山制药厂让公关在中国有了“名份”。同样,公关也让白云山制药厂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公关部的策动下,1985年白云山制药厂投资1万元赞助广州足球队,随后又赞助广东白云山轻歌剧团。借助足球队的南征北战和轻歌剧团的巡演,白云山制药厂开始声名远扬。

 此外,白云山制药厂公关部还很好的完成了与社会各界有效沟通的任务。

针对媒体,公关部设有专职人员与新闻界联系,负责给媒体供稿、媒体接待、媒体邀约等工作。

针对消费者,公关部采取“有奖问卷”等形式在报纸上与读者、消费者互动,并通过全国800个销售网点收集公众建议。

针对行业,公关部邀请厂内外有名的老药师、经济师、离退休管理者组成顾问团与权威机构建立联系,甚至与竞争对手进行必要的沟通。

针对内部员工,公关部开展了“假如我是厂长”、“星期三沙龙”等内部公关活动,促进员工团结,收集员工意见。

同时公关部还最早开展了“开放工厂”活动,邀请各界人士到工厂参观,以提升社会各界的信任感。

 从80年代初年产值不足20万元小厂,逐步发展至90年代年产值超亿元大大型骨干企业,白云山制药厂的公关部功不可没。也由此,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国营企业纷纷开始设立公关部,公关在中国全面起步。

 

第一个本土公关公司成立,中国公共关系开启职业化进程

 随着公关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国外知名公关公司开始进入中国。1984年10月,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专业公关公司“伟达公共关系公司”率先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国公关公司。

1985年,被媒体誉为“中国公共关系之父”的法国人杜孟在中国创办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公关公司——中法公共关系。最初中法主要为一些法国企业提供在华的市场准入咨询服务,后来则以传播咨询为主业。直到1993年,中法被爱德曼收购。

1985年8月31日,当时世界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博雅公司与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外国机构提供公关服务。中国新闻发展公司为此成立了第一个本土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独家代理博雅公司及其客户在中国地区的公关事务,直至8年合同期满。

在专业的公关公司进入中国的同时,公共关系的教育也逐渐兴起。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共关系培训班,此后全国各地其他城市也陆续开班。而且当时的每个培训班都跟现在的德云社一样,场场爆满,人多到需要加座,就差卖吊票了。

 当然,只有兴趣班、培训班是不够的。1985年9月,深圳大学设置了内地第一个大专层次的全日制公关专业,同时面向社会函授招生。两年后,第一批毕业生得到上百家深圳企业及广州、北京等地企业挖抢。可见那时候公关专业的就业压力是真的小,不像现在,学厨师、挖掘机的都可能对你的公关岗发起冲击。

 随着各界对公共关系研究的深入,公关组织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1986年1月,中山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会、广州青年经济研究协会、广州经贸管理干部学院共同发起成立内地第一个公共关系民间团体——广东地区公共关系俱乐部。11月,第一个由官方组织的公共关系机构——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诞生。

 这样一来,当时的情况总体就是由正儿八经的公关公司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出了第一批半路出家的公关人;然后学校、培训班通过系统教学培养出了下一代专业的公关接班人;各个公关组织则是调动自己的一切资源积极推进公关行业发展。于是,公关在中国就变得越来越职业了。

 

第一个轰动全国的公关事件,海尔让中国公关开始质变

 当然,中国公关需要职业化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求刚刚脱离国家统购包销体制的企业要意识到产品的重要性,保证产品质量。其实就跟现在一样,如果甲方产品本身就有硬伤,不寻求解决产品问题,而是希望通过找专业的人利用公关解决问题,那不是胡来吗?

 这一点在《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公共关系》这篇社论中也已经明确指出,“搞好经营管理,生产高质量产品”才是第一位工作,开展公共关系是第二位工作。以第一位的工作为基础,加之积极开展公关工作,“才能使一个好的企业如虎添翼,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市场。”

 那如何让这些以前在卖方经济下成长起来的大爷们重视产品质量呢?这时候“海尔”(那时候叫青岛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用“砸冰箱事件”告诉了大家,中国现代企业的蜕变要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

1985年,张瑞敏的朋友来青岛冰箱总厂买冰箱,但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于是张瑞敏让人检查了库房内400多台冰箱,发现76台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一怒之下,他抡起大锤砸掉了这76台冰箱,表示有缺陷的产品的就是废品。

 就是这一砸,让张瑞敏和冰箱厂迅速走进公众舆论的中心,轰动全国,成为中国公关史上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在官方和媒体对的推动下,这一起仪式性的“公关事件”后来被提升为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公共事件”,成为“打碎旧观念,开启新时代”的象征。

 虽然“砸冰箱事件”与张瑞敏个人的意志和风格有绝大部分关系,但不可否认这本质上就是一个 “公关事件”。而且这个事件不仅唤醒了当时中国企业的质量意识,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公关带来的更多可能。原来除了接待、模仿国外做法,公关还可以这么搞?中国公关的质变由此开始。

 

就这样,在1984年12月至1987年间,人们对公关的偏见逐渐消失,专家、学者对公关的研究逐步深入,公关从业者专业性不断增强,公关价值不断体现……中国公关全面起步,即将到来的就是疯狂的公关热潮。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屁啊现实投稿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详情请戳https://www.meihua.info/article/3266306526462976


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
0/300
  • 按热度
  • 按时间
    相关文章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