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公关也有渣历史

2020-05-17 快速评论
1987年6月至1991年5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公共关系好像某些个明星!

文|屁啊先生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新启蒙”时期,各种西学受到重视和推崇。那时候的年轻人虽然不像现在有这么多明星可追,但他们对“洋气”事物的热情对比现在各路粉丝可毫不逊色。空前的学习知识热潮,催生了读书热、辩论热、美学热甚至喇叭裤热、邓丽君热等。

而公关作为舶来品,一个“洋气”的现代化职业,自然也不会被放过。在国企纷纷成立公关部、外国公关公司进入中国、公关培训、教育不断渗透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公关热”席卷了神州大地。

01

没有代表作,但挡不住别人要你红!

就像现在,总有一些人提起名字你如雷贯耳,问起作品你一脸懵逼,我们称这些人为“流量明星”。但没有作品的“流量明星”为什么能爆红?因为他们完美的契合了娱乐公司在资本注入后快速造星,早日“圈钱”的需求。炒作流量明星,时间周期短,性价比高,何乐而不为。所以,资本需要你红,你不红也得不红。

20世纪80年代的公关也差不多处于这个状态,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企业、政府都需要通过公关与各界沟通。同时人民群众开始推崇西学,公关的火也便成了时代所趋。虽然此时绝大部分人提起公关两眼发亮,但问其根本还是一片空白。不过无论如何,公关成了当时“洋气”的“流量行业”。

“公关热”在那时究竟热到哪种程度呢?有资料记载,当时一些在南方农村拐卖妇女的人贩子,都以带着妇女去做公关为诱饵。在某公关函授班中,学员最小的十八岁,最大的六十二岁。更有单位从炊事员到总经理,“连锅端”的参加公关函授班。我特意打电话问了我妈,她居然也参加过一次培训,我也是相当惊讶!!!

这其实就是当时“公关热”的一大特点——培训热。公关培训从1985年兴起,然后地方工会、公关组织、学校、政府等各种专业、非专业机构都干上了公关培训。1987年更是到了高潮,基本每场公关培训或讲座都门庭若市。当时的报纸也频频报道,而且其形容词非常统一,提到公关培训或讲座都是“人满为患”。虽然当时培训班水平良莠不齐,但确实为推进公关普及起到了极大作用。

此外1987年,国家教委(现国家教育部)也正式把公共关系列入行政管理、工业经济、企业管理、旅游经济、市场营销、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之后全国大约300所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1989年9月25日,我国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黑龙江省公共关系专科学校(大专)正式开学。

当时“公关热”还有一个特点——出书热。据不完全统计,在发展时期公共关系专注、译著、教材公开出版发行近100部。这其中,明安香等人的《塑造形象的艺术:公共关系概论》、廖为建等人的《公共关系学》(后改名为《公共关系简明教程》)、熊源伟主编的《公共关系学》、居延安等人的《公共关系学》是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公关理论著作,影响力延续至今。

也是在那个时候引发了对公共关系核心概念的大讨论,形成了“形象说”、“传播说”、还有“关系说”三大流派(各方具体的见解篇幅太大,以后细说)。总之,“出书热”带动了基于我国具体情况所对应的公关理论快速发展,为现代公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当时的“公关热”还还有一个特点——协会热。在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后,1987年6月22日,全国最具权威性的公共关系社团组织——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经民政部批准成立。通过国家机关的认证,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标志着在公关这件事上,会有更多资源投入进来,公关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在之后的两三年间,浙江、安徽、山西、北京、黑龙江、福建等地都建立了省一级的公关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甚至当时很多县都设置了公关协会。

同时,在这些公关协会的带动下,公共关系期刊、杂志也相继问世。1988年1月31日,第一张公共关系专业报纸《公共关系报》在杭州创刊,主办单位为浙江省公共关系协会。1989年1月25日,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中国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公共关系》杂志在西安面世。同年,《公共关系导报》在青岛创刊,构成了中国公关界的“两报一刊”。此后,《北京公共关系报》、山西的《公共关系》杂志等出版物也相继创刊。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全国公开、内部发行的公共关系报刊达30余种。

“公关热”推动了我国公关事业的快速发展,1989年,《当代》杂志发表了一篇长达4万字的报告文学《迷人的光环》,来记录我国风靡一时公关热(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后台回复“哇哈哈”索要这个4万字的报告),可见当时的公关的火爆程度。

02

禁不起诱惑,走着走着就拐了!

但是,人红了,面对的诱惑就多了,一旦把持不住那就要“翻车”。其中,有刘晓庆、范冰冰这样逃税漏税为钱“翻车”的;也有文章、白百合这样婚内出轨为色“翻车”的。而80年代末爆火的中国公关,也没抵过形形色色的诱惑,走着走着就拐了弯,出了轨。公关界管这个现象叫中国公关的脱轨与异化。

按照那时候的媒体所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公关的发展宛如“雨后春笋”、“春潮涌动”。这派繁华景象在1988年到1989年达到巅峰,但随后公关业的声誉就开始陡转直下。无论是行业形象还是公关实务,双双“出轨”。

这其中标志性事件就是各种“公关小姐”、“公关先生”评选大赛的荒唐上演。1988年11月1日至3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深圳办事处举办了“深圳公关小姐、公关先生首届全国邀请赛”。别看大赛水平不怎么样,但连集资带买票,收入高达了数十万。随后,在“功利”的诱惑下此类比赛迅速在各地扩散并越走越偏,逐渐变成披着公关外衣的“选美”比赛,捞一把”也成了比赛的唯一目的。

西方国家搞了半个世纪的公关也没听说搞什么最佳“公关先生”、“公关小姐”评选。而公关在中国才刚起步就通过“大胆创新”的活动,把公关就是“长得好看,会才艺、穿着洋气……”等错误的信息、错误的概念广而告之。把公关刚刚攒下的一些路人缘成功败掉。

接着,就到了1989年10月22日,24集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在广东电视台开播。然后,中央电视台以每集4万元价格买下来开始在央视播放并火遍全国,与同期的《渴望》、《围城》、《辘轳、女人和井》成为一代人集体的经典记忆。然而戏剧性的是,在《公关小姐》火遍全国之际,也正是“小姐”一词开始有特殊含义的时候,所以“公关小姐”也就不那么纯粹了。

《公关小姐》讲述的是以广州中国大酒店第二任公关经理常玉萍为原型,并融合了首任公关经理田小铃的故事。从整体剧情内容来看,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剧中所呈现的漂亮的公关小姐在豪华酒店与权贵富贾的交际周旋实在让人印象深刻。于是,“公关就是接待、交际、搞关系、美女加美酒”又成了人民群众心中公关的代名词。

经此影响,中国公关的声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又一次跌入谷底。再加上一些公关培训和教育的变异,以教授的礼仪、化妆、着装、跳舞、品酒,以及各种意义含混、暧昧的交际术为主;以及如《实用公共关系手册》这类公关出版物对公关的片面的诠释等……给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拉关系”、“走后门”、“靠色相”这种偏见外,20世纪80年代中国公关在实务方面也出了轨,犯下了至今难以救赎的原罪——有偿新闻。讽刺的是,有偿新闻后来成为了中国公关行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并且无法替代。因为,服务费、策划费、创意费、咨询费……客户都不想给,所以公关公司能收的也就只剩FG费了。

当然,那时候致力于推进中国公关事业的公关界人士对公关“出轨”也早有警醒。早在“公关小姐、公关先生”大赛出现时,公关界很多人就极力反对,并提醒“公关界切不可自毁名声”。到了1989年公关界人士再次频繁呼吁,避免在“公关热”中“热晕了头”。但结果是,最后公关的名声还是毁了。

另一方面,面对公关实务“出轨”的问题,1989年9月25日,在全国省市公共关系组织的第二次联席会上公关界通过了《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案,并在1991年第四次联席会上,正式通过、出台了《中国公关关系道德准则》。但这也并未扭转公关在中国的声誉急转直下的颓势。

03

当初有多红,最后就有多糊!

所谓当初你有多红,出事之后就能有多“糊”。看看当红全能王罗志祥,出轨后历史黑料尽数被扒;气质大叔吴秀波,出轨后到现在还音信全无;三科影后李小璐,出轨后连直播带货都被封杀……可见,出轨一时爽,最后准得凉!

公关在中国经历1988年-1989年火爆后,由于出现脱轨和滑脱,也逐渐开始凉凉。1989年10月,时任《浙江日报》的副总编辑、《公共关系报》的主编童炽昌发文追问“中国公关还有没有前途?”本来当时就有很多人对公关存在偏见和误解,现在这些人更是用怀疑,甚至是歧视的眼光来看待公关。

再加上80年代末国内经济疲软,连起初热衷于公关的一些企业,也纷纷倒戈。面对产品大量积压,推销不出去的情况,自己“救火”都顾及不过来,公关自然就被扔到了一边。甚至人们开始说,“公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很多企业成立不久的公关部也相继被撤销。

就这样,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公关在民众、企业面前遇冷。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时整个中国的公关市场也凉了?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当时中国的公关市场一直就很凉。即使是在“公关热”最疯狂的时候,国内也就有1984年进入中国的伟达,法国人创办的中法以及博雅与新华社成立的环球这几家公司,并且基本就是在维持经营。 

虽然1991年,伟达公关受中国政府所聘,成为第一家服务中国政府的外国公关公司,负责在美国游说,争取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但这也并没有给中国的公关市场带来太大起色。

不过中国公关在这一阶段的“凉凉”也让公关界意识到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公关赖以生长的社会历史条件尚不完备,需要优先完善市场环境。其次就是要将公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根于已有的理论,结合中国特色探索全新的公共关系道路。第三就是要明确公关的价值,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说,虽然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公关遇到不少问题,总体还是“功”大于“过”。

以上就是1987年6月至1991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快速发展期的全貌。

你们想起了谁?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屁啊先生投稿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详情请戳https://www.meihua.info/article/3266306526462976


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
0/300
  • 按热度
  • 按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