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定位,小透明终能逆袭成顶流
作者|西西
来源|广告头条(ID: ggtoutiao)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本文仅作分享非商业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8 月 5 日,野人先生发布了一则视频,庆祝连锁门店突破 1000 家。这家创立于 2011 年的冰淇淋品牌,在今年 2 月到 7 月的 5 个月时间内,新增 500 家门店,增速达到 125% ,创下品牌最快拓店增速。1000 家门店,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重要的转折点。这意味着一个品牌正式进入全国化规模复制阶段,真正具备了全国范围内的运营能力。
打个通俗一点的比方,当你拥有 10 家门店,相当于你学会了自己开车,但还只能在驾校转圈;当你拥有了 100 家门店,算是正式有了驾照,可以上路自己开车转悠,但还不敢飚太快;当你拥有了 500 家门店,相当于你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方向盘,能在省内随便跑;而当你拥有了 1000 家门店,说明你已经是一位成员遍布全国的长途车队领队。
从马路杀手到驾轻就熟,也许有人靠着资本和风口一飞冲天,但更多的人却需要经历漫长的打磨与沉淀。一路上,会有人黯然退场,会有人中途迷失。但也总会有人,靠着坚持和独特的路径,一步步点亮自己的版图。
从小众到千店热潮
用野路子重新定义高品质
不仅咖啡分意式和美式,冰淇淋也分。如果不是被野人先生刷屏,咱也没想到看起来大差不差的冰淇淋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意式手工冰淇淋,又叫 Gelato。相比于我们所熟知的美式冰淇淋 Ice cream,意式冰淇淋的特色在于配方中会添加更多的鲜牛奶,奶油和糖的比例相对降低;搅拌时混入的空气含量更少,口感更黏软扎实;对保存温度、制作时间都有要求。说白了,主打新鲜与健康。因此要想尝到正宗的现做 Gelato,就得亲自前往线下门店。
野人先生是 2011 年在北京创立的 Gelato 品牌,原名野人牧坊。在品牌创立之初,就主打高品质定位。在意式冰淇淋本身脂肪含量少的基础上,野人先生打出“野自天然”的品牌理念。和农夫山泉一样,以纯净天然为卖点,自建牧场,制作最纯净的冰淇淋。
同时采取开创性营销模式:“当天现做,分时售卖”,只卖生产四小时以内的冰淇淋。这几天更是直接把“拒绝剩饭冰淇淋”打在店门口,每天晚上 21 点以后开启买一送一清仓。卷得竞争对手哈根达斯、DQ 也开启买一送一活动。俗话说得好,有竞争对手的地方才有商战!
在品质上严格把关,在营销上精准切中当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与焦虑,野人先生打破了高端消费食品坐等人来的清高姿态,用一条“野”但本质上并不罕见的路子,将 Gelato 这样一款小众消费品打造成了快速突围的爆款。
不过,近些年我们也见过很多一时爆红后翻车、最后沉寂的品牌。如何坚持品牌理念,守住消费者信任,避免高开低走的反噬,是野人先生接下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 2㎡ 到百亿身家
让精品咖啡回归日常
瑞幸、库迪、星巴克……如今咖啡连锁品牌已经是遍地开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快消赛道上,有人主打性价比,有人玩转联名周边,有人专注第三空间理念。但有个品牌却坚持“慢工出细活”,用高性价比将精品咖啡带进日常,从一间 2㎡ 的窗口店开始,做到估值百亿。它,就是 Manner。
2015 年,第一家 Manner 在南阳路 205 号窗口成立。主打小店模式,不设堂食杯,即买即走,主要定位于满足周边白领“随手一杯”的咖啡需求。
由于创始人韩玉龙对品质咖啡的追求和热爱,小小两平米的空间容纳下了三台造价不菲的高端设备:La Marzocco 咖啡机、Mahlkoning 磨豆机、Mazzer 的 Robur 磨豆机,专门制作定价在 10 — 15 元的精品咖啡。便宜又好喝,让 Manner 开业没两天就大排长龙,每天都能卖出上百杯,成功打破了精品咖啡等于价格高不可攀的印象。
后来,Manner 又推出开创性的可持续经营理念:自带杯子可以减五元。既进一步降低成本,又巩固了“高性价比”的口碑。就这样,在那几年咖啡赛道人头涌动的市场环境中,只开了七家店、没有任何背景的 Manner 获得了今日资本的青睐,在 2018 年完成了首轮融资。
有了资本的介入,一开始的 Manner 也并没有想着迅速扩张,只是维持着“让精品咖啡回归日常”的“慢工”经营理念。精心培训咖啡师、店铺咖啡机全部采用半自动式。就像创始人当时说的:“Manner 还是慢慢走吧,像个孩子一样,不摔跤就好。我们还是想平安,长大,成人。”并且始终坚持“不能加盟”的原则,开设咖啡课程,让每一个热爱咖啡的人都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
可文青的理想终究会败于资本的现实。在 2021 年由于竞品的快速崛起和扩张, Manner 在获得淡马锡、美团龙珠资本、字节跳动的相继投资后,开始了激进地扩店。到 2022 年 11 月已经拥有 538 家门店,2023 年 10 月,门店总数突破 1000。
品牌门店短时间内快速扩张,创始人和资本博弈之下退居幕后,起初的经营理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门店采用半自动咖啡机,需要高度依赖人力。可是培训周期根本跟不上门店扩张的速度,由此产生店员配置问题。再加上品牌知名度日益增长,门店客流量增多,引发效率危机。2024 年 6 月就曾发生肢体冲突、向顾客泼咖啡粉事件,更有店员在社媒平台吐槽压力过大、工时压榨,造成品牌形象危机。
从慢工细活到狂飙突进,在 Manner 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人成长的影子:青年时怀揣理想一步一个脚印成功逆袭。后来做大做强却有许多的身不由己,面临中年危机。虽然 Manner 凭借着独特的定位在一众品牌中仍有着竞争壁垒,但未来,如何能在高品质和高效率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是它长久立身要思考的问题。
从小摊到港交所
长期主义开创雪王宇宙
今年 5 月,蜜雪冰城带着众多皮肤排排站,敲响了港交所的钟,正式宣布港股上市。谁能想到,如今千亿港元市值的企业,起源于郑州街头一个刨冰小摊呢?蜜雪冰城,这家草根品牌,堪称饮品界的王宝强。你可以笑它土,但绝对无法质疑它的实力。
在其他茶饮品牌都在卷高端的时候,它反其道而行之,死磕下沉市场的“贫民窟女孩”。你以为它的竞争对手是 Coco、喜茶,其实是超市的饮料架。无论是刚创业时候的 1 元冰淇淋,还是现在 4 元一杯的柠檬水,它所面向的消费群体始终是最广大的那一部分。
便宜是蜜雪冰城的代名词,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为什么能一直这么便宜,而且能做到一直不涨价。其实这背后是一场布局已久的成本控制战略。
2012 年蜜雪冰城在河南省内火起来之后,就意识到供应链对于控制成本价的重要性,决定开始自建工厂、自己生产原材料。2013 年开始推出的招牌柠檬水更是“暗藏心机”:柠檬本身就是易于存储的水果,存储运输成本相比其他水果要低得多。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成本,更便捷地供应全国各地的门店,蜜雪冰城在建起了上到省仓、下至乡镇的物流网,供应自家产品的同时也担当起配送商,进行拼车发货。一通操作下来,直接就将供应链和物流成本摊到了最低。这些前期费钱又费力的投入,为后期蜜雪冰城的规模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贝壳创始人左晖说过一句话:“正确的方式做事情都会很困难,但重要的是,做今天看起来很难、明天无比正确的事。”蜜雪冰城就是这样,用脚踏实地的朴素,走出了自己的长期主义之路。
除了极致的性价比,蜜雪冰城的成功也离不开它的王牌营销。从“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雪王之歌,到近期正火的东方明珠对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雪王的身影。无论是营销还是价格本身,蜜雪冰城始终不忘本,坚持亲民路线。每次舆论危机都有网友化身自来水公关为它站台,就是它断层级路人缘的体现。
如今,休闲零食、雪王 IP 的周边,蜜雪冰城早已不满足于只做饮品。就像它的股票代码 2097,藏着它的发展野心——做一个像可口可乐、三得利、玛氏那样的跨国百年品牌。
结语
1000 家门店,是里程碑,也是分水岭。突破千店固然值得鲜花和掌声,但也是全新考验的开始。驶入全国化赛道,赛道变宽,车流也更多了,意味着要继续和更多同级别甚至更强的品牌赛跑。这时候,考验的不止是扩张速度,更是产品稳定性、品牌差异化和消费者心智的稳固程度。如果路上只顾着跑得更快而牺牲口碑,修复的成本也会成倍增加。就像搭积木搭到一定的高度,应该反过来求稳,否则稍微偏一点力,就会导致耐心沉淀的成果顷刻坍塌。
所以,突破千店之后,更需要思考如何慢下来、沉下去。慢下来,是指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要被短期的喝彩或是质疑带偏原有的航向;沉下去,是持续打磨产品品质,夯实供应链,不断反思精进运营模式,持续赢得消费者信任,最后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到万店时,仍然能让人想到第一次相遇时的惊喜。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广告头条授权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 按热度
- 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