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79元!情绪价值,还是割韭菜?

9小时前 快速评论
价格与价值的脱钩,正在情绪消费市场激起涟漪
来源|品牌透镜(ID: gh_d8928a7efaa2)


“哎嘛,这东西卖79元确实有点贵。”

“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泡泡玛特官方直播间里这段意外流出的员工对话,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场远超预期的舆论风波。“直播间”、“79元”这熟悉的配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花西子眉笔事件中引发的类似讨论。不同品类、不同品牌,却因为相似的价格质疑而陷入舆论漩涡。而这次不仅是关于“割韭菜”的谩骂,更引发了一场关于品牌价值、消费者心态与情绪经济本质的讨论和思考。


情绪消费,年轻人购买的新逻辑

在如今的经济环境和消费环境下,一方面年轻人的消费越来越理性了,可以看到“平替”文化盛行,另一方面,“情绪价值”又成为消费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这两种消费趋势看似相悖,实则有着一致的逻辑,是新一代消费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重新掌握生活主动权,进行更精准、更个性化的“价值投资”。

情绪消费,简而言之就是以获得情绪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行为。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年轻人购买商品不再仅仅为了实用,更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他们对“价值”重新进行了定义:

· “平替”的价值 = 功能价值 / 价格: 看重的是商品的实用属性,追求单位价格内的最高性能。

· “情绪消费”的价值 = 情绪价值 / 价格: 看重的是商品的情感属性、体验属性和社交属性。只要带来的快乐、放松或社交认同感足够强,价格就显得次要。

一句话总结:他们不是不花钱,而是更懂得如何“聪明地花钱”,把钱花在能让自己真正快乐的地方。

后浪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轻人消费升级报告》显示,有近7成年轻人存在消费升级。其中,体验消费是消费升级的主要领域,旅游以47.4%的比例居首,其次则是livehouse(音乐展演空间)、演唱会、音乐节等。

泡泡玛特作为情绪消费的典型代表,其盲盒商业模式完美契合了情绪消费的逻辑:不确定性能制造惊喜感,限量性能创造稀缺感,系列性能激发收藏欲,IP人设能提供陪伴感,社群文化则能满足归属感。

这种多层次的情感设计,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获得远超产品本身的情感回报。


情绪敏感,泡泡用户的特质与困境

为什么泡泡玛特的用户对这次直播事故如此敏感?

从产品属性来看,盲盒的稀缺性、随机性天然激发情绪波动。从期待到失望再到愤怒,这种情绪波动本就是盲盒体验的一部分。

从用户画像分析,泡泡玛特的主力消费群体多为年轻女性、学生或初入职场者。他们将IP角色视为情感寄托,通过购买行为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

更关键的是,泡泡玛特已构建了强大的社群文化。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晒娃、换娃、拼团,形成强情感连接。这种社群认同感进一步强化了用户与品牌之间的情感纽带。

当品牌承诺的“惊喜体验”被员工一句“会有人买单的”打破时,用户感受到的不仅是产品定价的质疑,更是情感承诺的破裂。


双刃剑,情绪价值的商业悖论

情绪消费为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但也伴随着巨大风险。

一方面,情绪消费能带来高粘性、高复购、强传播力。以泡泡玛特的LABUBU为例,这个眼神古怪又透着可爱的小怪兽,已跻身世界级IP行列,成为2025年上半年全球最热门的IP之一。

上半年,THE MONSTERS收入高达48.14亿元,远超泡泡玛特其他IP。

但另一方面,情绪易被点燃也易被辜负。一旦情感体验出现断裂,消费者的反应会远比传统消费场景中激烈。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此次泡泡玛特直播事故算是说了“大实话”,也即,一个公仔本身的制造成本不高,更多是IP附加值,但过于虚无。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如何给IP赋予和价格对应的“实价”,而不仅仅是由火爆潮玩带来的社交货币价值,是它现阶段必然面临的大考。


出路何在,情绪消费的未来走向

面对这场情绪经济的信任危机,品牌该如何应对?

· 情绪设计是基础。产品与服务需承载明确的情感价值,而非仅仅强调功能。

Crocs在中国市场的转型就是个成功案例——从主打“舒适功能”的鞋履品牌,转型为年轻人追捧的“情绪符号”,其“天生自在”的品牌精神在中国语境中被赋予了新内涵:个性化(鞋花DIY)、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

· 危机管理能力是关键。高热度活动必须配套强大的技术与客服支持,以防单一事故引发系统性信任危机。

泡泡玛特对此次直播事故的回应——“确实发生了直播事故,公司正在紧急调查,但不会开除直播事故中相关员工”——只能算是一个及格的开始。

· 真诚沟通是核心。事故发生后,快速、共情、及时的补偿机制至关重要。

品牌可以学习“活人感”营销,打破品牌的高冷滤镜,通过贴近用户语境的沟通方式,塑造有个性、会互动、懂玩梗的人格化形象。

· 长期主义是根本。情绪不能透支,品牌需要持续提供情感回报,而非一次性收割。

泡泡玛特若能借此机会重新审视与用户的情感契约,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的契机,或许能在情绪经济的下半场赢得更稳固的位置。


结语

情绪消费的本质,是对“被理解”、“被安慰”、“被看见”的渴望。 当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实则是向品牌发出情感连接的邀请。

品牌若只把情绪当作流量密码,终将被情绪反噬;唯有尊重情绪,才能赢得人心。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品牌透镜投稿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详情请戳https://www.meihua.info/article/3266306526462976


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
0/300
  • 按热度
  • 按时间
    相关文章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