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动价格:小而美品牌的定价底线

2025-09-25 快速评论
定价不是随便改的。降价容易背刺理想顾客,涨价又会丢失潜在用户。关键是先让价格跑通,再用产品线覆盖不同层级需求。
作者|刘厂长
来源|刘厂长(ID:  LCZBranding


最近有个同学找我咨询:他们家的 IP 延伸手机壳卖得挺火,复购率在某宝一度排到第一。可他反而有点焦虑,纠结要不要调整价格:降一点,能让更多人买得起;或者要么就涨一点,拿更高的利润。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涨价”还是“降价”,而是要结构性去拆解,再看如何应对。


所有的营销策略都要以顾客真实购买行动为目的

这款手机壳现在的售价在 50–60 元,比友商普通无 IP 的同款贵 10–20 元,但销量和复购率都说明,这个价格已经跑通了——刚好在同行覆盖不了,顾客也愿意消费的那个价格区间。

那些觉得贵的顾客,降一点价也不未必会买,觉得不值得;而真正愿意买的那批人,本来就能接受这个价位,因为喜欢你这个 IP 卡哇伊卟呤卟呤的风格,愿意为 IP,而不只是手机壳付钱。

如果此时贸然降价,会让以前买过的顾客觉得背刺——你的产品原来不值这个价啊!这样把理想顾客的信任感搞没了,觉得以后正价买你的产品有种大冤种的感觉。

而且,降价吸引来的顾客,消费力一定比原来顾客要低,那么顾客的商业价值也就没那么高;而贸然涨价,则可能抬高了消费门槛,失去一部分潜在的顾客。

产品的价格跑通了,就不要随便动,尊重顾客行为给你的反馈。比如我们的线上课,价格就很稳定,不涨价也不降价。


新消费趋势:能省的必须省,该花的还得花

我看了他的小红书和某宝的评论区,买家大多是 15-25 岁上下,一二线女性消费者。很多人会直觉以为,这个年龄阶段还没开始赚钱或者赚的钱不多,消费力弱,只会买便宜的东西。

但很明显,现在 Z 世代的消费,是两极分化。在家吃饭或者吃拼好饭,省下来钱的买自己喜欢的东西——labubu 一套买下来,眼睛都不眨一下。为什么,因为觉得值得,千金难买我开心。

换句话说,所有的消费能被分成两个账户——衣食住行账户,能省的必须省。吃喝玩乐账户,该花的还得花。如果你的产品属于吃喝玩乐账户这一类,他们当然愿意为喜欢的设计和 IP 多付几十块。

甚至,所有消费者都是这样,面对自己喜欢的产品,就会花吃喝玩乐账户账户的钱,就是愿意花多些钱。我算是一个咖啡迷,曾经很喜欢鼓捣咖啡器具。要喝到自己现磨咖啡,就要有个手摇磨豆机。而市面上所有手摇磨豆机都在拼功能和刀盘材质和参数,我在选的时候就不停的比性价比,直到找到价格最低的那个。但有一个手摇磨豆机,居然做得有蒸汽朋克风格(齿轮外露,机械风格很强),这个产品就很有意思,更像一个把玩的玩具,价格虽然比其他磨豆机贵了 50%,但依然觉得很划算。这个磨豆机就属于吃喝玩乐账户。

所以,除了看到全民消费降级,还要看到全民消费分级——面对不同的消费,判断标准就是不一样的。


用不同产品线探索不同价格

与其动主产品的价格,不如考虑扩充产品线探索不同价格带。

比如:

· 高端线:用更好的材质、工艺,定价拉高 30-50%。满足一部分愿意为更好质感买单的顾客。

· 清仓/旧款:采用撇脂定价法,随着新款推出,把旧款打折、做盲盒或者活动售卖,让预算有限的顾客也能买到。

· 常规线:保持现有的价位,不动。

这样,既能维持市场验证过的平衡,又能通过不同价格带覆盖更多顾客层级。

有一个做手机配件的同学就是这么操作的:主打款一直稳定,利润主要来自高端线;而老款则通过“99 元三件盲盒”快速清库存。


尊重市场,但要随时观察市场信号

当然,定价不是“一成不变”。如果销量明显下滑,就要重新分析:问题在顾客、同行、价格、渠道?

总之,不要被外在一点微小的反馈影响,马上就拍脑袋凭直觉做决策。其实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刘厂长投稿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详情请戳https://www.meihua.info/article/3266306526462976


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
0/300
  • 按热度
  • 按时间
    相关文章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