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公众号文案:平平淡淡才是骚!

2020-04-22 快速评论
敢学吗?敢。


作者 | 哐十三

来源 | 文案包邮(ID:kol100)

公众号如何写出10万+?

如果你问的是支付宝,那么Ta会告诉你:随便打几个字就ok了啊。

你确定?哦。有时不打字,打个标点符号也是可以的。

你说气不气?但事实就是这样。再随便找几个大家感受一下。

对此,这位网友的评论不可谓不中肯↓。

有些推送则更过分,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要么给你放首歌,剩下自己体会,要么给你贴张图,偶尔还有错别字。

这里又说到了支付宝公众号的图片,不得不说,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于是有人忍不住问:你们是不是缺设计师,不行我来。

然后支付宝还真请了设计师,这下可好,图片出错了。

错别字被当场抓包后,果断把责任全推到了设计师身上。

“你看,你们老让我请个设计师,出事儿了吧?

除了偷懒甩锅之外,支付宝调戏起自己的领导和同事也是毫不手软,一看就是有背景,果然不被开除是有原因的。

比如调戏自己的顶头上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

“每到双11,我们的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又不会写代码,业务也帮不上忙,连续5年只能去客服接电话。

如果你今天打电话发现我们的客服小二有点紧张,请不要欺负他,也不要凶他说“找你主管来”,他可能真的找不到。”

调戏完CEO,又来调戏隔壁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的行长金晓龙:看你们利润垫底,一时找不到工作我可以借你200块,等宽裕点再还……

而之前网商银行厉害的时候,就摆出一幅酸柠檬的样子:

讨厌鬼长啥样?就他这个样

……怎么说呢,网商银行就像我们读书时最烦的那种讨厌鬼,每次考试前见人就喊没准备肯定会考砸,结果回回拿第一。真的,这样的人,没法做朋友。

酸完了隔壁,又来酸同事,当看到支付宝知乎号粉丝破12万的时候,表面上一本正经地发来贺电,但结尾的“呵”暴露了一切,满满的酸味简直要溢出屏幕。

酸完了同事,又来围观支付宝头条号和微博号的在线Battle,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

看完了支付宝的公众号,我想很多企业公众号的运营,内心都是崩溃的。

我们“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一篇10万+”,他糊弄那么几个字就达成了?

我们找图,不仅要满足领导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还得提防视觉中国来挑刺,结果他用张“挂历图”就交差了?

羡慕吗?羡慕。

敢学吗?不敢。

其实运营企业公众号,我们不能学支付宝偷懒,却可以借鉴他的思路。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关注一些企业公众号,关注归关注,却很少有人会去看。

原因很简单,是视觉志不够暖还是半佛仙人不够骚,是八卦鸡汤不好看还是人民日报更新慢?好玩有趣的内容那么多,人们的时间又是那么少。

除非你能像民族之光·瑞幸咖啡那样天天在公众号撒3.8折券,不然我凭什么看你一个无聊的企业号?

所以除去活动和自身功能之外,有什么能让人们持续关注一个企业号?让人们对一个企业号的内容产生兴趣?

从支付宝公众号总结出的一点经验,就是三个字——人格化。

用正常人的话说就是:做个人吧!

叶明桂说过:“人类只会对另一个人类偏心,人类只会爱上另外一个人类。”

公众号也好,品牌也罢,人格化的运营更能收获粉丝的偏爱。

一个莫得感情的企业号是无法赢得偏爱的,只有赋予它人格化的特征: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特定的语气,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如何实现“人格化”?以下几点是支付宝给我们的启示:

1.鲜明的个性

叶明桂说过,我们跟消费者要建立怎样的关系,取决于这个关系是否有利于自己做生意。

比如补习班要跟消费者建立的是严师和学生的关系,而非朋友关系,所以它的品牌个性就是严格严肃;而对于超市而言,消费者更喜欢和踏踏实实的人做生意,所以超市的品牌个性就可以是一个老实人。

支付宝从一个支付工具转变为一个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好帮手,其实扮演的是一个生活助理的角色,所以支付宝公众号总是一种“主子在上,受我服侍”的姿态,各种卖萌耍贱,与粉丝建立亲密感的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一种优越感。

2.独特的风格

有了个性之后,还要根据个性,设计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语言和视觉)。

对于支付宝而言,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就是“反差感”。

有反差就有话题,一个互联网大厂的官方公众号,推文却是如此潦草随意,一个无比高大上的金融/生活/公益全领域巨头,却用着土土的图片,弱弱的文字,反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喜感。

再拿台湾全联超市来讲,当品牌被塑造为一个本分的老实人,对应的就是在推广中,展现出的风格是消费者的精打细算,把去全联购物、省钱作为一件很时尚、很精明、很酷的事情。

  3.像人类一样对人类有善意

玩归玩,闹归闹,支付宝公众号的三观还是很正的,经常会做一些公益类的推送。例如如何应对孩子走失、防止金融诈骗等公益信息。

很多品牌都会做一些公益,看起来和生意没多大关系,但做善事对人有益处,这会产生一种人格化的暗示,而恰恰是人类的潜意识,决定了最后的购买或使用。

90%的决定,是潜意识因为偏心而下的结论。然后再用理性合理化自己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要买这个产品。

其实新媒体的最大价值往往就在于此。除了一部分直接卖货的,新媒体更多的作用,是在于和用户建立便捷的沟通,在一次次沟通中博得用户的好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思想和行为,直到最后形成一种坚定的偏爱



参考资料:《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力的品牌》叶明桂

·END·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哐十三投稿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详情请戳https://www.meihua.info/article/3266306526462976

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
0/300
  • 按热度
  • 按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