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也在思考: AI 与人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作者|阿广
来源|创意广告(ID: creativead)
今年算是 AI 时代爆发的一年吧,年初 DeepSeek 一出来就刷屏,一大批生成式 AI 模型接连涌现,突然之间, AI 这个曾经只出现在科技报道里的概念,慢慢变成了每天要打交道的东西。
使用 AI 的早不只是印象里的程序员、分析师了,甚至会是你身边的朋友、邻居、父母,写文案、做设计、找资料, AI 总能分分钟给出解决方案。
当 AI 开始变得普适化,这种算法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只是在这份便利背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愈发清晰:当我们习惯依赖 AI 的输出,是否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关于这个绕不开的问题,不少品牌也给出了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新世相城市大屏
为人类打个广告
现在的互联网上到处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影子,社交媒体上也在讨论:人类是“被迫”拥抱 AI ,还是主动去接纳它?
于是在这个 AI 流行的年代,新世相联合各地大屏,将对 AI 与人类的思考和心声搬上了城市大屏,为全人类打了个广告。
新世相显然看到了 AI 时代下大家对自身价值的焦虑,用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案,调侃着 AI 与人类的不同,轻轻传递着一份真实的共鸣。
事实上, AI 在效率和准确性上远超人类,但人类的情感、创造力、犯错与成长的经历,是它永远无法复制的,这正是 AI 永远替代不了人类的答案。
在一众大屏中,最打动阿广的还是这三句:
“ AI 出 bug ,是事故的开始;人类出 bug ,是故事的开始。”
“如果 AI 有意识,它会嫉妒你可以做个自由而无用的人。”
“ AI 知道照顾小猫的 100 种技巧,但人类,你可以陪小猫坐会儿。”
新世相没去否定 AI 的强大,也没让你拒绝它,简单的表述道出了人类情感的力量,在情感连接这件事上,人类有着 AI 难以企及的优势,如果 AI 有意识,它大概率会嫉妒你鲜活的情感的。
在追求高效的 AI 时代,我们不必和算法比“厉害”,因为人类最珍贵的,恰恰是那些 AI 做不到的“不完美”和“无用”,所以正如新世相想说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人类的珍贵之处,才能更好地拥抱 AI 」。
宝丽来用真实照片
回归真实体验
当你在工作中被数据和文案淹没,会不会下意识地求助 AI ?当你在生活里想要寻找新奇点子,是不是第一时间想到 AI 帮忙?
我们渐渐习惯了把费脑筋的事丢给 AI ,整天泡在手机与互联网的世界里,有时难免会忽略了真实世界的细微感受。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宝丽来投放了一系列户外广告:白色背景上,一张拍立得照片搭配一句手写的文案,画面干净又简洁,呼吁人们回归真实体验,而非被虚拟的算法牵着走。
AI can't generate sand between your toes.
AI 无法生成沙子在你脚趾间的触感。
Remember that night we spent on our phones?
Me neither.
还记得我们捧着手机度过的那个夜晚吗?
我也不记得了。
作为以即时成像闻名的品牌,宝丽来一直以来都坚守“回归真实体验”的初心,坚持用实体相纸留存瞬间的触感与温度。
在这个数字时代人们用手机记录着生活,却在海量信息中模糊了记忆;依赖线上社交,却疏远了面对面的真诚互动;能清晰回忆的瞬间、能真切感受到的情感越来越少。
宝丽来敏锐捕捉到人们这种“虚假充实”的状态,用生活化的场景,戳中大家对意义感和仪式感的潜在渴望,用真实的照片对抗数字时代的冲击,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
眼下,我们或多或少都依赖着 AI 和互联网这些虚拟的数字工具带来的便利,但请别忘记生活真实的温度、世界真实的人类,和你最真实的思考,毕竟 AI 是客体,我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
《经济学人》大字报
犀利文案直击心灵
如果说,宝丽来用真实共鸣的照片,来呼吁人们从数字世界里挣脱出来感受真实,那《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是直接对 AI 放狠话,用简单的红色背景、几句精心挑选的文案和放大加粗字体冲击过往路人的视觉。
Make AI worried you're going to take its job.
让 AI 担心你会抢走它的工作
Do you have an unprompted opinion?
你还有独立思考的观点吗?
Take the “Humble” out of IMHO.
别再说“在我看来”了,直接说观点。
这组户外海报视觉效果上极简,没有用图片或专业术语让观众感到负担过重,文案直击心灵,每一句话都像一场街头对话的邀请,让路人停下脚步,直面自己与 AI 的关系,这比冗长的说教更有穿透力。
现如今有些人仍会担心 AI 会抢走我们的工作,但《经济学人》却反过来建议“让 AI 担心你会抢走它的工作”,强调人类的不可替代性,它戳中的正是 AI 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焦虑。
Preface香港街头广告
AI是你的一对手
在香港的街头, Preface投放的AI教育户外广告,用一句粤语文案让人们重新审视 AI 的定位。
AI ,係你嘅對手,定係你對手?
AI 是你对手,还是你的一对手?
在粤语中,“對手”一词很有意思——它既能指竞争对手,也能理解为“一对手”,也就是“帮手”的意思。 Preface 就巧妙利用了这种双关,把 AI 从人们担忧的“抢饭碗”对手,扭转成了“搭把手”的助手。
与其纠结 AI 会不会取代我,不如想怎么用好 AI 让自己更强,这种从“对抗”到“协作”的思路转变,让人们在 AI 带来的焦虑中豁然开朗。
结语
这个时代,人们面对 AI 时,总容易陷入双重不安,不仅是害怕自身工作、能力可能被替代的担忧,也包含害怕被落下、赶不上时代的 AI FOMO 。
我们决定拥抱 AI ,是因为它能让人类思维的独特性更有空间施展;我们保持警惕,是怕把思考的主体的位置让给了工具。
AI 能识别文本错误,但无法进行人文思考; AI 能解决逻辑问题,但难以替代人类思维的独特性。
当 AI 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时,别忘了,机器看不见你微笑的理由,不懂你泪水背后的故事。 AI 可以创造无数完美,但人类真正的力量,恰恰在于那一点点的“不完美”和“真实”。
所以不管身处什么时代,都不应该放弃独立思考、深度思辨的能力,尤其是在 AI 能批量生成千万条“标准答案”的当下,你的独特视角、哪怕带着瑕疵的思考,都是值得输出与分享的。
因为我们的思维和生命、情感、社会紧密相连,这,是 AI 达不到的。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创意广告授权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 按热度
- 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