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牌部门背销售KPI?品牌与销售的关系,90%的管理者都搞错了
作者|Charles Xie
在当下的营销圈,“品牌部门扛销售转化指标”早已不是新鲜事,反而成了很多企业心照不宣的畸形操作。打开招聘软件,不少品牌岗位的JD里赫然写着“负责提升销售额/达成转化目标”;季度复盘时,品牌团队更是常因“转化不达标”被问责。但我们必须戳破这个行业误区:将销售转化绩效直接压给品牌部门,本质是管理者对品牌工作的认知错位,更是对营销逻辑的根本误解。
品牌与销售转化之间,从来不是“做了就能成”的因果关系,而只是“做好能加分”的强相关关系。若管理者执意要品牌部门扛转化 KPI,不妨先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你能明确列出品牌部门做完哪几件事,就一定能带来既定销售结果吗?若给不出这份“必然清单”,就意味着你根本没懂品牌工作的本质,这样的绩效制度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
核心真相:品牌与转化,从来没有 “必然因果链”
要理清这层关系,首先得明确“品牌到底是什么”。美国营销协会(AMA)的权威定义早已说明:品牌是用于区分产品与竞品的名称、标记、设计等组合,但其本质是用户在接触产品、服务及所有品牌触点后,在心智中形成的综合认知与情感联想。
这一定义直接界定了品牌工作的核心范围:聚焦用户心智占领,通过系统性传播与体验设计,建立清晰、正面的品牌认知,而非直接插手产品销售的执行环节。而销售转化是一条多环节、多部门协同的复杂链路 —— 产品质量、价格策略、渠道布局、销售承接、售后服务,再加上品牌认知,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变量,缺一不可。
品牌工作在这条链路里,始终是“赋能者”而非“决定者”:它能为转化降低阻力、提升概率,但永远无法形成“品牌部门做事→必然带来销售转化”的因果闭环。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缺失,从根源上否定了“让品牌部门扛转化 KPI”的合理性。
1. 转化的多变量逻辑:品牌从来不是唯一关键
任何一笔成交,都不是品牌部门单独能决定的:
产品是基础:若产品质量不过关、功能不贴合需求,哪怕品牌传播带来千万级曝光,用户也只会“看一看就走”,绝不会买单;
价格是门槛:若定价远超用户心理预期或市场竞品,品牌精心塑造的“高端感”只会变成购买阻力,再多人知道品牌也没用;
承接是关键:若终端导购专业度不足、线上客服响应迟缓,品牌传播积累的“好感度”会瞬间崩塌,流量最终只会白白流失。
以家居品牌为例:品牌通过小红书家装内容种草、KOL探店直播等品牌动作,线上咨询量暴涨300%,但最终转化率不足5%。复盘后发现,问题出在终端门店——导购对产品材质、安装流程等核心信息一知半解,70%的咨询用户因“得不到明确答案”放弃购买。此时若将“转化不达标”的责任甩给品牌部门,显然违背了最基本的营销逻辑:品牌部门已完成“引流获客”的核心任务,未完成的转化环节,责任明明在销售部门。
2. 管理者的 “举证困境”:没有任何 “必然转化清单”
如果管理者坚持认为品牌部门该扛转化KPI,就必须履行“举证义务”:明确告知品牌团队“完成 A、B、C 三项工作,就一定会带来X金额的销售转化”。但现实中,没有任何一位管理者能给出这样的“必然清单”,核心原因有三点:
第一,品牌效果有“延迟性”。一场品牌发布会可能在3个月后才逐渐影响用户决策,一次口碑传播可能在半年后才带来复购转化,短期KPI根本无法衡量这种长期价值;
第二,品牌效果有“累积性”。品牌资产的沉淀是多次传播、多个触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你无法拆分“哪一次传播直接带来了哪一笔订单”;
第三,转化受“外部变量影响”。市场环境变化、竞品突发促销、消费趋势转移,甚至是一场突发的公共事件,都可能让品牌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都不是品牌部门能掌控的。
无法给出“必然清单”,本质就是不懂品牌“非即时性、非单一驱动性”的核心特征,错误地将“品牌赋能转化”等同于“品牌决定转化”——这种认知错位下的绩效制度,注定是不科学的。
价值重估:品牌工作的核心贡献,从不是“直接卖货”
否定“品牌部门扛转化 KPI”,绝非否定品牌工作的价值。恰恰相反,这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品牌的核心贡献——它的价值体现在“长期资产积累”和“全链路转化赋能”上,这些价值无法用短期销售数据量化,但却是企业持续增长的核心支撑。强行用转化KPI衡量品牌,只会让品牌工作陷入“短视化陷阱”,最终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1. 流量赋能:降低获客成本,而非直接创造订单
品牌工作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为企业积累“高意向自然流量”。当品牌在用户心智中形成认知后,用户会主动搜索品牌名称、向亲友打听品牌信息、在社交平台关注品牌动态——这些流量的转化意愿远高于付费广告引流,且能降低获客成本。
以美妆品牌为例:通过两年的内容种草和口碑传播,品牌搜索量年增5倍,天猫旗舰店的自然流量占比从20%提升至60%。但这些搜索用户最终是否下单,取决于产品价格是否合理、售前咨询是否专业、物流体验是否顺畅等因素 —— 自然流量是品牌工作的成果,而流量转化为订单,是销售、产品、客服等部门的职责,与品牌部门无关。
2. 信任赋能:缩短决策周期,而非强制用户购买
对于高客单价、高复购率品类(如家电、家居、奢侈品),用户决策的核心障碍是“信任缺失”,而品牌工作的核心就是构建这种信任。通过权威认证、真实用户口碑传播、企业价值观输出等方式,品牌能让用户形成“靠谱、值得选择”的认知,从而在竞品对比中优先考虑本品牌,缩短决策周期。
但信任永远是“辅助决策”而非“决定购买”: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再强的品牌信任也会瞬间瓦解。某高端家电品牌曾凭借“品质过硬”的品牌形象,老用户复购率达65%,但当某系列产品出现批次质量问题后,该系列复购率瞬间降至12%——这足以说明,品牌信任是转化的“加速器”,但不是“保险箱”。
3. 抗风险赋能:稳定经营基本盘,而非对冲所有损失
当市场遭遇危机时,强势品牌能凭借积累的用户信任,稳定经营基本盘。疫情期间,海底捞、喜茶等知名餐饮品牌的外卖订单恢复速度,远快于不知名的小众品牌;某母婴行业爆发质量风波时,口碑良好的品牌市场份额反而逆势增长8%——这就是品牌抗风险能力的体现。
但这种抗风险能力,是品牌长期积累的结果,且需建立在产品、服务未出问题的基础上。若品牌自身陷入质量危机,再强的前期传播也无法挽回损失。某国产奶粉品牌曾因质量问题陷入信任危机,即便后续整改到位,也花了近 10 年时间才重新赢回部分用户——这再次证明,品牌的价值需要产品、服务等基础环节的支撑,它无法单独对冲所有风险。
绩效重构:品牌部门的 KPI,该怎么设才科学?
将销售转化指标压给品牌部门,只会引发严重的负面后果:品牌团队为了冲短期业绩,可能放弃品牌调性做低俗促销,或牺牲长期认知建设搞“流量投机”,最终损害品牌资产。科学的品牌绩效体系,必须回归品牌工作的核心职能,聚焦“可掌控、可量化”的自身成果,而非跨部门的转化结果。
1. 认知层面指标:衡量“用户是否知道并了解品牌”
这是品牌工作最基础的成果,直接反映认知渗透效果,完全由品牌部门掌控:
精准曝光量:触达目标客群的有效传播次数(排除非目标客群、重复曝光等无效数据);
品牌认知率:目标群体中知道品牌的比例(可通过第三方调研量化);
品牌联想度:用户提及品牌时的核心联想,是否与品牌定位一致;
品牌搜索量:用户主动在搜索引擎、电商平台搜索品牌的次数及增长率。
2. 信任层面指标:衡量 “用户是否认可并信任品牌”
这是品牌工作的核心价值体现,直接反映品牌资产的积累效果:
品牌好评率:用户在电商评论、社交平台等公开渠道发布的正面评价占比;
权威背书数量:获得的行业认证、主流媒体报道、头部 KOL 专业推荐的数量及质量;
用户推荐率(NPS):用户主动向他人推荐品牌的比例;
品牌忠诚度调研得分:用户对品牌的重复选择意愿、品牌替换成本感知等。
3. 协同层面指标:衡量 “对销售环节的赋能效果”
若想体现品牌与销售的关联性,可设置“协同赋能指标”,但绝非直接的转化数据:
品牌引流咨询量:通过品牌传播渠道(官网、官方账号、品牌活动)进入的咨询用户数;
品牌认知用户转化率:知道品牌的用户中最终购买的比例,与非认知用户转化率对比,体现品牌的赋能价值;
销售工具使用率:销售团队使用品牌部门制作的宣传手册、产品海报、案例素材等工具的频率。
这些指标既体现了品牌对销售的支撑作用,又避免了“跨部门背锅”的问题,能更精准地衡量品牌部门的工作成效。
打个总结:合理管理品牌部门,才能做好品牌
将销售转化 KPI 压给品牌部门,本质上是管理者用“短期经营焦虑”替代“长期战略思考”,用“简单粗暴的考核”掩盖“对品牌工作的认知空白”。在存量竞争时代,品牌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企业最核心的无形资产——它决定了企业在用户心智中的位置,决定了产品的溢价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真正懂营销的管理者,必然清楚品牌工作的价值边界,不会强求其承担超出职能范围的转化责任;科学的绩效制度,必然能精准衡量各部门的核心贡献,而非简单将经营结果压给单一部门。
放过品牌部门的短期转化 KPI,让品牌工作回归“长期资产建设”的本质,才能真正发挥品牌的价值,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增长。毕竟,品牌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想起你、信任你、选择你”,而这从来不是靠短期 KPI 能实现的。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charles_xie投稿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梅花网正在火热征稿中,详情请戳https://www.meihua.info/article/3266306526462976
- 按热度
- 按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