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卷,叫瑞幸卷
主笔|Ying 文章架构师|拓跋野
来源|甲方财经(ID: jiafangcaijing)
封面来源Unsplash
这个秋天,中国咖啡市场的分化态势愈发清晰。
星巴克中国股权重组靴子落地,其客单价同比下降5%,试图以“以价换量”策略艰难守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幸咖啡在立秋当日创下超2000万杯的销量,刷新现制饮品行业单日销量纪录。这组反差背后,是行业困局与破局路径的鲜明对照。
在“扩张即亏损”成为行业普遍焦虑的当下,瑞幸三季度财报同样给出了反例:门店总数突破28800家,自营同店增长14.4%,联营收入增幅高达62.3%,实现规模与利润的同步提升。
传统巨头的收缩调整与本土品牌的逆势增长,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事实:内卷并非必然走向零和博弈,瑞幸所构建的“增长型内卷”模式,正在颠覆行业传统认知,重构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逻辑。
咖啡三国杀,有人欢喜有人愁
截至2025年三季度,中国咖啡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已然成型,但三家生存状态判若云泥。
瑞幸坐拥28800家门店稳居第一;星巴克8011家,增速放缓至5.5%;库迪深耕下沉市场,门店达1.3万家。策略分化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卷不动”与“卷得动”。
价格战早已击穿底线。星巴克走下神坛,推以价换量策略,客单价同比下降5%仍难挽客流,瑞幸以9.9元开启低价喝咖啡时代,库迪咖啡更以“5.9元美式不限量”“外卖补贴后低至1.9元”的口号搅动市场。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百米内,多品牌咖啡门店密集到“隔窗相望”。
产品也越来越像。红餐网《现制饮品创新趋势研究报告2024》显示,咖啡类新品中,基础款拿铁类产品在所有品牌中的占比均超六成,不仅品类相似都有果咖、奶咖,口味也有雷同。比如多个品牌都推出的有生椰拿铁和橙c美式、瑞幸推出轻乳茶后,库迪、幸运咖也纷纷跟进,这种同质化竞争的导致后果就是品牌创新乏力,消费者对品牌缺乏忠诚度,只能通过价格选择产品,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战。
于是,扩张悖论出现了:不扩张会被对手吞噬,扩张则大概率陷入亏损。
深耕下沉市场的库迪对此体会最深,其高投入加盟模式虽支撑起1.3万家门店的规模,但单店盈利承压、供应链成本高企等风险持续暴露。
相比之下,瑞幸2025年第二季度总净收入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1%;营业利润飙升61.8%至17亿元,营业利润率提升至13.8%。第三季度更实现联营门店破万的突破,达10287家,打破了这一怪圈。
瑞幸“卷”,卷的是系统战
瑞幸的逆袭不是偶然,而是一张数字化打底、四维联动的作战网:产品、营销、渠道、流量,每一环都指向“高效创造用户价值”。
产品:快,且准
咖啡行业新品周期普遍超过30天,瑞幸却能做到“月均10款”。2024年推出119款新品,2025年第三季度又上新近30款,形成“季节限定+功能创新+场景细分”的爆品矩阵。
高频创新并非盲目试错,而是数据驱动的精准出击。瑞幸通过数据爬取、竞品跟踪和用户偏好分析,把研发周期压到两个月。同一小组能同步推进5-6个项目,效率远超星巴克(0.7款/周)、Manner(0.5款/周)。
于是,我们看到了:
轻咖柠檬茶推出首周销量突破508万杯;
轻轻茉莉乳茶上线首月销量超4400万杯;
针对减脂人群的羽衣轻体果蔬茶,两周内卖出1120万杯。
经典款也在持续焕新,生椰拿铁上市4年累计销量已突破12亿杯,成为现象级单品。
供应链:从田间到杯中,全是壁垒
瑞幸把战场从门店延伸到全球农田,“全球寻豆计划”扎根六大黄金产区:在巴西签5年24万吨采购,在埃塞俄比亚建品控体系,在云南保山设鲜果处理厂。
非咖原料也一样:锁定印尼100万吨椰子、广西横州茉莉花、新疆苹果……还投30亿在厦门建烘焙工厂,实现“采摘-上架”48小时快速周转。
供应链的深度布局直接转化为成本优势,2025年二季度,瑞幸原材料成本占比降至37.2%,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而净利率超50%的非咖饮品,进一步优化了整体利润结构。
营销:联名不是贴标,是用户对话
IP联名虽是行业标配,但瑞幸显然玩得更炉火纯青。
据IP角研社统计,2024年瑞幸全年联名22次,2025年上半年再启11次合作,在76个食品品牌中联名频次稳居第一,合作IP覆盖影视、动漫、文旅等多个领域。
高频合作下,瑞幸爆款频出,2025年6月与《长安的荔枝》联名首周销量破850万杯;“酱香拿铁”首日销量542万杯、销售额超1亿元,刷新单品纪录;生椰拿铁通过联动哆啦A梦、Loopy等IP维持热度,上市4年累计销量突破12亿杯,成为全球同类饮品销冠。
联名更直接带动了经营数据的改善:自2024年12月起,瑞幸自营门店同店增长率连续三个季度转正,2025年三季度达14.4%;月均交易客户数首次破亿,达1.12亿,同比增长40.6%。
渠道:自营控质,联营扩量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自营门店18809家(占比64.6%),联营门店首次破万至10287家(占比35.4%)。在稳住高线城市的同时,瑞幸持续下沉,新店中低线城市占比始终高于星巴克。
除了标准化门店,瑞幸对特殊场景的渗透更填补了市场空白:高校推“学生特惠”,园区有“打工人能量包”,交通枢纽优化出餐速度。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已近35%,一张全域渠道网基本成型。
瑞幸“卷”得动,靠的是这三条底层逻辑
在近3万家门店、14.4%自营同店增长、62.3%联营收入增幅——瑞幸的“增长型内卷”,背后是三条扎实的逻辑。
第一是圈层精准的联名策略。瑞幸的联名早已超越“贴标”,走向“IP匹配度优先”。茅台对应商务人群,线条小狗触达年轻女性,非遗机构渗透下沉消费群体,通过互补实现用户圈层的持续拓展。
正如董事长黎辉所言,“每两周一次的联名”已成为用户运营工具,既降低获客成本,又通过定制化设计(如东巴文包装)提升产品溢价。
第二是数据与供应链的协同。用户消费数据指导研发方向,下沉市场“偏好甜口”的需求催生了“蜜柚咖啡”系列;供应链则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15%原料成本,自动化生产线提升30%出品效率,为高频创新和低价策略提供利润空间。立秋2000万杯的爆单,正是这套“需求预测-供应链响应-门店履约”数字化体系的极致体现。
第三是规模与场景的双重价值。近3万家门店形成的规模效应,使单杯咖啡成本比行业平均低20%;而细分场景的覆盖则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从即时解渴到商务洽谈,从学生到企业采购,瑞幸用不同门店类型满足全需求场景。
小结:
在看似饱和的市场中,真正的破局点往往不在“如何打败对手”,而在于“如何更高效地服务用户”。联名、数据、供应链、规模与场景——看似分散的战术,实则环环相扣,共同构筑起一道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甲方财经的思考
跳出“红海”,卷出“蓝海”
说到“内卷”,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价格战、同质化、零和博弈——像极了经济学里的“囚徒困境”:大家明明都知道恶性竞争对谁都没好处,却还是不得不跟着降价、跟风、互相消耗。
但瑞幸偏偏走出了一条反常规的路。它没有在原有的战场上硬碰硬,而是用一套组合拳,把咖啡这个“红海”市场,重新卷成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这背后,其实是营销学里经典的“差异化竞争”思维——当别人还在纠结“我的咖啡该卖多少钱”时,瑞幸已经在回答另一个问题了:“我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为什么需要一杯咖啡?”
这对所有行业的启发都是深刻的:当行业陷入内卷,真正的破局点往往不在原有赛道上拼命奔跑,而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和能力,重新定义赛道。
因此,卷,不一定是生存的无奈,也可以是增长的智慧。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甲方财经授权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 按热度
- 按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