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品翻车:山姆正在把中产推开

6小时前 快速评论
山姆眼下的最大尴尬:选品不走心,战略在偏航
作者|肖明超
来源|肖明超-趋势观察(ID: trendforesee)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本文仅作分享非商业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以为花260元或680元会员费买的是一种门槛感,结果发现,越来越像普通渠道同质化的复制粘贴;

你以为自己选定了“品质生活”的一片净土,却发现这份确定性,也开始动摇。

这,正是山姆这家一度被中产推崇为“生活方式范本”的会员制超市,当前面临最大尴尬——选品不走心,战略在偏航。



躲猫猫式上架与下架

中产怒问“我的太阳饼去哪了?”

过去几天,山姆的热搜关键词不再是“必买清单”“隐藏好物”,而是满屏的会员控诉:“太阳饼去哪了?”、“米布丁被下架了?”、“法式小面包没了?”

一边是高复购、高口碑的“山姆招牌”突然消失:太阳饼、杨枝甘露、低糖蛋黄酥、米布丁……说没就没,成了老会员的意难平;

另一边却是“平价熟面孔”的强势登场:卫龙、好丽友、盼盼、溜溜梅……让人一头雾水。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好些商品还玩起了“英文马甲”:盼盼变“Panpan”、洽洽叫“Chacheer”,以全英文包装伪装“进口爆款”,实则“国产cosplay”。

而在会员集体吐槽之后,山姆又急匆匆下架好丽友派等产品,堪称“实锤式自证”选品确实出了问题。

选品策略的变化,加上此前频发的品控问题,让不少会员直呼“山姆与普通超市相比越来越同质化”。作为秉持“为菁英生活提供高品质商品”宗旨的山姆,这波操作,彻底让900万中产会员“破防”了。



精选独特性

是会员制灵魂,不是同质化烟雾弹

作为沃尔玛旗下高端会员商超,消费者需购买山姆会员卡获得超市“入场券”,会员分为普通会员(260元)和卓越会员(680元)两档。

通过付费会员制和“严选高质”的商品逻辑,山姆圈住了追求生活品质,愿意为优质商品支付溢价的中国中产的心:4000个精选SKU、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可追溯源头、配料简洁健康……

它不是“什么都有”,而是“只给你对的”; 它不靠商品堆量,而是靠价值筛选。

Member’s Mark 自有品牌更是山姆的王牌:例如与蒙牛合作打造欧盟标准的特供牛奶;推动瑞士卷供应商升级原料工艺;还有能比其他平台便宜10%-30%的进口牛肉和生鲜——都强化了“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定位。

山姆还通过全球化加本土化的供应链,实现了“高品质 + 低价格” 的优势护城河。它直连源头供应商,大规模采购降低成本,像智利车厘子、澳洲牛肉等,都是直接从产地拿货。同时,深耕本土供应链,和供应商深度合作,比如推动瑞士卷供应商升级原料,在保证品质的同时,价格还比其他平台低 10%-30% ,这对追求性价比的中产来说,吸引力巨大。

而且,山姆还注重选品的独特性和“新奇特”,很多商品在普通超市根本买不到,这让会员们觉得花会员费很值,有一种 “花钱买筛选权” 的感觉,能轻松买到高品质、独特的商品,享受与众不同的购物体验。

对中产来说,会员年费不是“进门门票”,而是一张“确定生活质量”的通行证。

一旦这份“确定性”开始崩塌,会员制就不再成立。



战略偏航

山姆正被扩张焦虑“反噬”

山姆为什么选品“翻车”?和很多正在迅速扩张希望快速“攻城略地”的企业一样,战略定力被扩张速度反噬,增长焦虑导致了战略偏航。

山姆近年扩张迅猛:2024年中国区销售额突破千亿,门店数量快速增至30家。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供应链和成本压力,为了降本增效,山姆进行了组织调整,更换了大量SKU(库存单位),将部分进口商品替换为国产品牌。本意是通过本土供应商合作,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似乎忽略了商品的独特性和品质,让原本的“独供精选”正在沦为“同质平替”。

这套“成本视角”和“迅速扩张”的逻辑,忽视了山姆立身之本:商品的独特性和甄选价值。

山姆本是“买手型代理人”,靠精选构筑差异化护城河。一旦变成“谁能低价谁有流量谁上架”的通道,就意味着,品牌不再是品牌,而成了渠道;甄选不再是标准,而成了生意。

战略的本质是定力与坚持,而非随波逐流,战略的核心,是知道“该放弃什么”,而不是“谁都讨好”。

当你砍掉高口碑独供,引入超市差不多的产品,本质上是在加速自己的“可替代性”。



当你用流量逻辑对抗信任经济

你已站在中产的对立面

很多人误以为中产喜欢“贵的”“洋的”“精致感”,但是,真正打动他们而且愿意持续付费的,是“品质的确定性”和“信任”。

山姆的选品做法,典型的转向了追逐“流量爆款”,但是,今天的中国中产,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差异化的身份认同感。

知萌《2025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早已指出:64.3%的消费者不再盲从消费;61.9%的消费者更看重评价口碑;“品质感”“稳定性”“透明性”成为新三大关键词。

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走向品质觉醒,今天的中产,更是一群对品质非常“严苛”和“较真”的用户:

你换个供应商,他们从口感就能察觉;

你换个配料表,他们能从成分表揪出破绽;

你下架一个商品,他们能在社交平台发起“全网追踪”。

他们不是追求特权,而是相信你能“替他们做出好选择”。

真正能赢得中产的品牌,不靠噱头和人设,而是提供可掌控、可预期的品质保障:

你可以没有大牌Logo,但不能没有过硬品质;

你可以不是知名品牌,但必须是山姆严选。

如果山姆货架越来越像普通超市,那“高质量生活”的承诺,也就崩塌了。

当山姆货架上出现普通超市同款,甚至是披着“英文马甲”的普通国货时,这种信任感被无情地嘲弄了。山姆所代表的那种“有质感的生活方式”标签,也随之变得模糊了。



是时候回归“严选初心”

而非舍本逐利

山姆之所以能圈住中产,靠的是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控和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理解,它一度懂得:中产不是在买“会员特权”,而是在买“确定性生活方式”。

但如今这场风波,无疑是一记提醒:商业模式可以调整,但是,信任逻辑不能被打破。

未来的竞争只会更残酷:Costco 加速布局中国,以“稳定选品+好口碑”锁定高净值人群;盒马 X 会员店靠灵活选品与生鲜优势,吸引了35% 的年轻用户,而山姆这部分仅剩15%;胖东来更靠“极致服务+无会员门槛”成为“信任逆袭”典范。

如果山姆不能重建选品护城河,坚守品质把控与消费者共识,不仅失去的是用户,还有整个会员制逻辑的根基。

任何消费趋势,都需要战略定力的坚持,但是,很多企业善于抓住消费趋势,却容易在发展中迷失战略方向,或者为了规模和利润,牺牲消费者的体验。



留住中产的

是每一次价值的兑现

今天的中产早已从“为身份买单”走向“为价值投票”。他们不再盲信品牌,而是用体验和信任,定义自己的忠诚。

他们可以接受价格贵,但无法容忍品质降;他们可以接受选品变化,但不能接受价值感缺席。

这次风波,是一次信号,也是一次提醒:如果山姆想继续成为中国中产“最信任的品质买手”,那就必须重新回到初心—— 不是“把东西卖出去”,而是“替他们选得更好”。

否则,门票就会变门槛,忠诚就会成流失。

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扩张速度,而是价值承诺的始终如一。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梅花网立场。

本文由肖明超-趋势观察授权梅花网,并经梅花网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评论点击 登录 梅花网,用您的头像和昵称秀出您的观点
0/300
  • 按热度
  • 按时间
    相关文章

    loading...

    loading...